|
数字时代基于网络媒体有哪些互动特性时间:2021-03-04 近年来,数字终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迭代,引发了媒介生态的不断变化,文艺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大多数文艺传播遵循大众传播的逻辑,把文艺作品传递给观众,在观众的眼前,在观众的耳边。数字时代,基于网络媒体的双向互动特性,受众有了更大的参与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操作。读写应用,借助各种能够实现用户生成内容的平台,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互动传播和扩大再生产。”“参与式文化”由此成为网络文化的一种趋势。 参与文化打破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结构,凸显了文艺接受者的能动作用。如今,专业创作者提供的文艺作品已不再仅仅是普通大众审美的对象。读者和受众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转化为鼓舞人心的评论和炮轰,使作者的话语和用户的文本直接在网页上互动。许多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节奏、方法和内容,在订阅、喜欢、奖励以及各种流动货币化机制的启发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读者和观众的集体意见。许多用户凭借自己的优势,可以促进知识、技能、观点和创造力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反馈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例如,创作了《全职大师》、《国王时刻》等作品的网络文学作家蝴蝶兰曾坦言,他从文学网站用户的讨论和电子竞技选手的策略、短视频、直播中获得了大量素材和灵感。 参与文化催生了大量的二次创作和文学复制,凸显了“数据库”对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专业创作者提供的文艺作品一旦进入网络传播环节,便成为可用数据的集合。网民在自身兴趣爱好的驱使下,自发地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世界观设置、角色设置、叙事套路、个性元素等作为素材“为我所用”,并通过一系列的二次加工和编辑,从海量的数字内容中检索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数据需求创建了各种“用户生成的内容”。扇形艺术,利用现有文本作为数据库来复制、补充、扩展和更新源文本的含义。近年来,《西游记:大圣归来》、《大地漂泊》、《哪吒:魔童入世》等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动漫界、科幻界各种粉丝的创作和口碑传播。 参与文化的社会性日益成为网络文艺生产和传播的动力。人们围绕文艺作品共享资源,在网络用户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联系,用户可以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下,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协作。参与文化在影响文学创作生态的同时,也为相关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比如,一些流行的网络文学作品不再仅仅是作者个人创造力的结晶,而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它们往往是在类型高度纵向细分的语境下产生的,创作者和接受者都“分享”了一些约定。类型规则与审美预设。这意味着,如何在作者原创与集体创作、独创性与类型性之间取得平衡,如何保护参与式创作的积极性、知识产权和文学生态的秩序与规范,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